上篇在Facebook
發文既沒有論文形式,驗證還用了沒有人性生成的形式,沒有任何說服力🤔。最近的熱烈討論,OpenAI推出了吉普力工作室的風格濾鏡,人類史上最強的濾鏡功能,借題發揮了心得。特此附上具備真實意義的符合傳統道德標準開發的純個人圖形模型的訓練過程。因為自己的照片多數是風景,模型生成的自然風景也捕捉了個人風格與偏好。低分辨率沒有加工的。
宮崎駿與 OpenAI (美國公司)
OpenAI 兩年內累積的使用者數量已接近宮崎駿,都高達數億人,但兩者的起點與發展模式截然不同。
面向使用者:
兩者皆直接面向終端使用者。
使用者付費動機:
宮崎駿仰賴視覺藝術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OpenAI 則依賴科技與網路內容的全面訓練(包含宮崎駿的作品),提供圖文生成、無廣告的高級搜尋以及互動體驗。
盈利模式:
宮崎駿的盈利模式為一次性,主要依靠每三年推出一部全新的電影,並銷售周邊商品。
OpenAI 則採用每月 20 美金的訂閱制。
內容取代性:
宮崎駿的形象價值是永續且難以取代的,但其商業模式缺乏持續性,除非不斷推出新作品。
OpenAI 建立的是品牌認知度,其提供的服務若有更優秀的替代方案出現,便會立即被取代。
技術取代性:
宮崎駿的作品,技術取代性極低,因為作品融入了過多個人主觀價值,且技術與其個人風格緊密結合。
OpenAI 技術本身的優勢有限,例如 Deepseek 等公司正在縮小技術差距,但 AI 技術仍需要巨量的人力進行通識標籤與專業標籤。在這方面,OpenAI 的巨量資金不僅在訓練與提供服務上有一定的防護,在服務的完整度上也因為人力資源保持一定優勢。
品牌形象價值:
宮崎駿的形象價值在當代社會體系中不易轉換為實質的商業利益。
OpenAI 的品牌價值,建立在技術突破與資金能直接創造的品牌效應之上,因此經濟實力強盛也能持續保持競爭優勢,但也因此建立起不同的道德標準。
動機:
宮崎駿終其一生是以人為本的創意啟發。
OpenAI 的目標是創造 AGI(通用人工智慧),雖然目前僅有數年時間,但其動機受到各方質疑。
產出內容與法律:
宮崎駿的最終作品,從形象到故事與呈現方式都全面受到法律認可與保護,是成熟的認知與社會價值吻合的形式。
OpenAI 產出的內容仍存在爭議,因為 OpenAI 並未擁有任何原生訓練內容,而是直接訓練全網內容,目前生成內容仍不受到法律保護,除了中國地區,在 2023 年的一個法律訴訟,只要有人為互動,即可自動擁有著作權保護的生成內容。
製作過程的道德與法律:
宮崎駿在員工對待上嚴苛,但整體來說普遍受到敬重,沒有牽涉到任何可能觸犯法律的問題。
OpenAI 未經許可擅自決定訓練全網內容,並偏重高品質內容的輸出,目前正有相當數量的訴訟案件同時發生。
YouTube 的啟示:
YouTube 的崛起受益於盜版內容吸引用戶,如今 OpenAI 採用了同樣未清晰界定的方式,利用全網的知識與藝術內容來生成產出,以擴大用戶規模。YouTube 最終造福了許多人,而 OpenAI 的發展方向仍有待觀察。
2025/04/04 特此紀錄,20年後回顧,我們也會像當初2005,看著社交媒體漸漸擁有我們個人訊息與資料及動向一般。